□記者韓聰聰文閆化莊攝影
  核心提示|只因一本古書和一名患者,周口魏氏醫院院長魏如慶開始瞭解並探索治療血液病。從最初的嘗試到最後的堅定,魏如慶用磨煉來形容過往歷程。交替著自我肯定與自我否定,“魏氏藥方”從山重水復走到柳暗花明。
  亦學亦思,探索路上讀書多
  1963年3月,魏如慶接觸到第二例血液病患者,鄲城朱小集大隊的15歲中學生田志林。初來診所,田志林的鼻子出血不止。
  來找魏如慶之前,田志林曾在鄲城縣醫院檢查為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
  確定病情後,田志林父母放棄了在鄲城縣醫院治療,直接回老家找到魏如慶。醫治好段王氏後,周圍鄉鄰都傳魏如慶能治血液方面的疾病。
  魏如慶仔細看了田志林的檢查結果及各項指標,決定繼續用中藥治療。和段王氏的癥狀不同,魏如慶在之前的治療方案上做了調整。
  治了半年,田志林的身體竟然一如從前。後來外出打工,現在已60多歲,兒孫滿堂。
  從第一名患者的嘗試到治療第二名患者的有所借鑒,魏如慶思考很多。在當時的情形下,他並不確定治療這兩名血液病患者,到底是對症下藥還是偶然所得。
  但也就是因這兩個病例,1963年,魏如慶開始專門研究血液病。這對他來說,是一個未知的領域,甚至是挑戰。
  實際上,早在1959年,在全國醫葯衛生技術革命展覽會上,就傳來中醫中藥配合輸血療法治愈很多再障患者的捷報。此後,全國各地陸續有中醫中藥治愈再障的報道。到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我國醫療界開始採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白血病。
  除瞭解最新的治療血液病動態,魏如慶開始查閱大量的中醫書籍:奠定中醫血液病學理論基礎的《黃帝內經》,形成血液病辨證論治體系的《金匱要略》、《本草綱目》、《萬病回春》……
  但對魏如慶形成自己治療血液病方法影響最大的,似乎還數《石室秘錄》。
  且揚且棄,青燈古捲夜思長
  《石室秘錄》中記載,“血病最忌寒涼之品,寒則凝滯不行,難歸乎經。”這樣的理論影響了魏如慶最初的診治藥方。在治療之初,魏如慶對於涼性中藥的使用慎之又慎。
  在研讀中醫著作時,魏如慶瞭解到不少醫書倡導“多少之症,虧則補之”,以血液病為例,不少治療方式是失血就要補血,直至輸血。
  從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初,魏如慶邊探索邊治療。在這期間,他接觸的血液病患者有300多例。治療血液病之初,魏如慶也曾採用人參、鹿茸、阿膠等名貴藥品,以期達到補氣生血、健脾補腎的效果。但是他逐漸發現,這種熱補的治療方式並不是那麼有效。
  邊探索邊治療,其中一名患者的治療經歷對魏如慶觸動很大。1981年6月,周口市項城縣36歲的劉道英前來就醫,在此之前,她被河南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診斷為急性再生障礙性貧血。
  見到劉道英時,重度貧血的她臉色蒼白,卻一直發熱,身上還有出血點。魏如慶寫出藥方,劉道英每天服用三碗中藥。一個月後,劉道英患病的癥狀開始好轉。但由於血紅蛋白回升緩慢,劉道英及家人非常著急。
  對於急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的治療,中醫學認為“腎主骨,骨生髓,髓生血”,結合西醫學骨髓造血的理論,不少專家認為再生障礙性貧血的發生與腎精虧虛有關,因此主張脾腎雙補。受此影響,為了提升劉道英血紅蛋白的增長速度,在隨後的治療過程中,魏如慶嘗試加入補氣、補血、補腎健脾的中藥。沒想到,一周後劉道英的身體不但未見好轉,發熱、出血等癥狀反而加重。
  魏如慶立即改為最初方案,一周後,劉道英癥狀好轉,但血紅蛋白還是未見明顯回升。魏如慶心中倍感焦急,與劉道英家人商量後再次嘗試加補血、補氣、補腎健脾方案,患者堅持服用一月,發熱、出血癥狀再次加重,精神很差,吃飯沒有食欲。
  熱補治療的失敗,讓魏如慶心情沉重。他開始反思:自己所接觸的血液病患者多數都內熱,血液病中骨髓“再生障礙”現象及“增生異常”現象很可能由內熱引起。
  為了證實自己的想法,魏如慶又查閱各類醫學書籍,其中一本古代醫書中提到,再生障礙性貧血古代中醫稱為“骨髓癆”,癆既是癆熱,熱盛損傷骨髓。
  魏如慶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既然有內熱,就應以清熱為主,如果再用補藥,豈不是火上澆油、火勢更旺?嚴重的話甚至會導致發熱加重,出血加重,怎麼能長治久安呢?
  而魏如慶瞭解到,當時中醫治療血液病幾乎都是以補為主,提出以“清熱”為主的治療方式,在他自己看來,都是一種冒險。
  根據劉道英的病情,他決定大膽嘗試清熱,結果,病情好轉:劉道英先是停止了發燒,繼而出血點消失,一個月後停止輸血,兩個月後血色素開始回升,三個月後血紅蛋白由20g/L上升到100g/L,基本恢復正常。
  用“先減症,後生血”的涼血方式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劉道英是魏如慶探索用完全清熱的方式治療的第一例。而從劉道英出院到現在,每次回訪,她身體狀況都不錯。
  如果說段王氏、田志林是魏如慶研究血液病的開始,治愈劉道英則成為他獨特治療方案和理論體系形成的轉折點——延續古書中的“止血”,創新“清熱”療法。
  囊中有術,古代經方譜新章
  治愈患有再生障礙性貧血的劉道英後,魏如慶正式將“清熱”的方法運用到其他血液病的治療上。
  1989年,新鄭40歲農民白文政因患“白前”,慕名找到魏如慶。
  所謂白前,是指在白血病出現之前,有相當一段時間難以確定性質的血液病異常,往往由於多功能造血乾細胞功能異常而引起的造血系統疾病。如不及時治療,約有40%到64%的患者可能變為急性白血病。後來的研究證實,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有相當一部分患者隨著病情的發展可轉化為白血病,這些患者就稱為白前。
  那時的白文政,眼底和口腔經常出血,面黃肌瘦,血小板、血色素極其低下,渾身沒勁。魏如慶再次用“清熱”的方法,讓白文政連續煎服中藥。一個月後,白文政的身體發生變化:血小板增為45×109/L,血紅蛋白增為75g/L。兩個月後,白文政身體基本恢復正常。在魏氏醫院,魏如慶還向記者展示了當年白文政的感謝信,在信中,白文政說他又能下地勞動了。
  對白文政的治療,魏如慶完全按照“清熱、生血、解毒、抗癌”的方案。
  就在白文政出院不久,淮陽縣中學生沈中全也找到了魏如慶。因患“白前”,當時的沈中全已經休學在家。經過魏如慶3個月的調理,沈中全的血紅蛋白由40g/L增加到60—70g/L,原來蠟黃的臉上泛起了紅光,並重新回到了課堂。
  僅僅在1989年前後,魏如慶就接治了28名“白前”患者,三分之二的病人基本痊愈,恢復了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學習。也就是在那時,魏如慶治療血液病的思路越來越清晰。
  魏如慶說,曾經覺得《石室秘錄》是自己治療血液病的秘籍,但接觸血液病後才發現,真正的秘籍,不在書上,而在心中。
  直到現在,魏如慶還在完善治療血液病的藥方。“畢竟我沒有做到100%治愈,這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那些不同於我的中西醫治療方法,也有很多治愈血液病的例子,醫者應取長補短,融合創新。”
  鏈接語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於魏如慶藥方的看法亦是如此。他的藥方到底能否經受專業的考驗?請繼續關註調查報道《傳統中醫文化·老中醫的經方奇緣》。
  溫馨小貼士
  咨詢周口魏氏醫院治療血液病相關問題可撥打24小時電話:0394—858604813523699481  (原標題:醫書引路,成就老中醫的經方奇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w18dwxyp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